学院新闻

    学院新闻

    学院新闻

    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- 正文

    光明之城漫谈——一名文科女生眼中的光明之城

    时间:2013-04-08点击数:

     

    作者:赵蛟娥(华文学院)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读《光明之城的火把——永利集团官网漫谈》,深有感触。恰逢今年搭建大赛闭幕,光明之城建筑文化展开始,借着这个契机,漫谈光明之城,也算对自己一个交代吧!

          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光明之城建筑文化展,当然,我只是一个挂工作证的参观者。不是我悲观,实在是术业有专攻,对于建筑,我是十足的门外汉,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我自己的审美去饱览那些“神奇”的搭建作品。之所以称之为“神奇”是因为我确实不懂,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欣赏建筑的美感!

          说实在的,让我一见倾心的也就只有那么几件作品。《山水意蕴》是我钟爱的作品之一,因为作品名称很中国风,是我喜欢的类型,而且造型也称得上小巧玲珑,煞是可爱,但是我不敢说我懂这件玄妙的作品,为什么叫《山水意蕴》,我不得而知,创作灵感估计来自中国水墨山水吧,其实我也不确定,只是望文生义,做了一个大胆的揣测而已。说不上为什么钟爱《山水意蕴》,只是觉得很符合我自己的审美!

          再有一件让我一件倾心的作品就该是《斗拱》,这件作品让我怦然心动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上海世博中国馆的微缩版,当然不会完全相似,设计者的创作理念肯定会有差别的,只是我不能理解而已,毕竟知识有限。事实证明,《斗拱》的设计理念确实源自我喜欢的中国馆。我在讶异于建筑学子超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还在想,如果组委会提供的纸板是有颜色的,或者直接是中国红的颜色,这件酷似中国馆的作品在所有的搭建作品中会不会别有一番滋味呢?当然,这只是我自己的臆想,毕竟现实是无法做到的,姑且让我做一个无边漫想的孩子吧,就当是猎奇好了,至少在心理还是有那么一点念想的好。

           我说过,我是建筑的门外汉,如果别人不告诉我,或者我自己没有亲眼见证,我是决计不会知道要怎么欣赏建筑美的。就说《影的结晶》吧,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花哨,第一感觉之后就是繁复。因为我自己不喜欢太过繁复的建筑,总觉得《影的结晶》外在的表现形式会削减建筑本身的美感,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想法有多么可笑。当参赛者拿着他们自己拍下的照片给我们看的时候,我才知道,建筑原来是要这样欣赏的。灯光直直的照射下来,透过建筑的四壁和天棚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,而这种叠影是任何绘画都无法真切表现的,因而,叫做《影的结晶》是再合适不过的,我真该为自己的浅薄汗颜,也为自己的彻悟感到高兴。带着这样的发现我再次走近《星云》,突然惊喜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,当灯光照射下来,透过四壁照在地面上,就像满天繁星倒悬在地面一般。我不知道《星云》的设计者是不是这样的想法,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切合设计者的理念。作为一个参观者,我除了感慨和钦佩,已经没有其他的可以表达。

             我曾经幻想,当我大了,等我找到我的另一半的时候,我要建一栋房子,房顶设计成用玻璃制成的可开启的巨大天窗。下雨的时候盖上天窗,感觉雨打玻璃如滴淋在身上的那种感觉,想更加真切的感受或磅礴或淅淅沥沥的雨;盛夏天晴的时候,躺在床上,或透过天窗感受星星倒映在天窗的斑驳,或直接感受月光洒在身上,晚风习习的闲适。我以为这只是我的幻想,建筑这种东西应该是不可动的吧。事实证明,我又错了。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惊讶,为什么其他的模型都那么好看,独独《叠帆》这么简单的作品能杀入决赛,这着实让我震惊了一番。我不是要批评《叠帆》不好,我只是想证明自己的无知。当我亲眼见证《叠帆》从一种造型变成另一种造型的时候,我就傻了。原来建筑真的是可以设计成可活动的形式,真的可以在建成后根据设计者的理念改变之前的结构,我太诧异了,也彻底真相了。《叠帆》不愧是叠帆,确实名副其实。

           后来我又惊讶的发现,我喜欢的作品都是华大送选的作品,这些作品做工精湛,构思奇特,让厦大等高校的作品相形见绌。之前我总在抱怨,说华大既不是211也不是985,在市场上根本就没有竞争力,其实我错了,只有当很多人站在一起的时候,你才觉得自己原来也是 很强大的,自己的学校也是特别棒的,只是我们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已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  或许,我应该满足的。对于一个文科生而言,能有这样一次独特的生活体验,确实能成为我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张国荣《我》中说:“我就是我,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。”有这么一次灿烂的烟火已经很满足,如果有下次,我会庆幸,如果这是最后一次,我也不觉得有什么遗憾,一次就足够追忆一生了!

           有人说,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,偏爱一部分人,所有的人,生来就属于不同的风景。如果在以前,这话于我而言是不可理解的。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,所有的人都应该能享受到自然的美感,风景是不会拒绝人的,只要你自己不拒绝你自己就好了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 总以为,在自然有穷的背景里为着无穷的思绪高歌,在澄澈的流里傲然孤立,不用与外边的雅致媲美,不用与喧嚣的尘世相接,这或许只有像陶潜这样的文人骚客才可以做到,于我们而言不过是奢望罢了。不是不能,是自己不愿有这样的淡雅,或者说自己不适应这样的淡雅。

           没有人生来就属于固定的风景,也没有人生来就归于平凡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空,每个人都有自己绽放的舞台。就像作品《初绽》一样,人总会绽放的,只是在等待而已,而等待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或许我们只是还未破茧的蝴蝶,我们存在的形式只是一个《茧影》,总有那么一天,我们我们会迎着《曙光》《寻光》,在属于自己的《逸动空间》里展露《锋芒》。可是,现实不是美丽的童话,我们童年的《趣影》已经在旋转的木马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,挥之不去。

     

           以前我不知道,原来狰狞也是一种美,简约更是一种美。是谁说,灵魂在杰作中冒险。的确是这样的,当然这是我在“光明之城”后的体会。文科生的杰作,特别是学语言文学的人的杰作无非就是研究成果,有的人或者认为是享受,有的人或者认为是苦难,各执己见,这是常有的事情,所以作为典型文科生的我无法体会什么是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”,或许现在我应该改变看法了。

           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不外乎实用、科学和美感。以前我总在想,建筑这种讲求实用、讲求科学的东西,美感到底占据多重要的地位呢?现在我也不知道,我只是觉得,建筑完全可以做到实用、科学和美感的统一,实用和科学是建筑必然要做到的,建筑美则是选择性的。美感不够的建筑只要科学实用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,然而人毕竟是视觉动物,我相信,美感度高的建筑更能吸引人的眼球,这也是我为什么我对《山水意蕴》和《斗拱》一见倾心的原因。抛开科学实用不谈,因为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,不懂建筑,我们单就美感而言,《山水意蕴》就像是南方园林一样,小家碧玉、曲径通幽,正是婉约含蓄之美;《斗拱》有如北方皇家园林,大气磅礴,遥想无边,恰是豪放张扬之美。

           建筑可以有历史的厚重,但并不沉重,建筑也可以做到少份喧嚣,而多份淡然。在无数醒着的黑夜里,枕着阁影到天明,醒着的不仅是枕着阁影的人,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阁。建筑诚然有登高的雅致,有流觞的情怀,更为重要的是,在几度黄昏知秋的岁暮里,这一切的一切都将成为我们不可磨灭的风景。

            当你走近,请你细听,那静处的建筑是我在等待你的热情。可是,当你无视的走过,在你身后洒下满地的,不是《山水意蕴》,也不是水中《花映》,这身后的一片风景呀,是我凋零的心